材料类专业介绍

作者: 时间:2020-07-06 点击数:

材料类专业隶属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本专业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扎实和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以满足该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行业,新材料产业,汽车产业、资讯家电产业,机械制造、冶金、建材以及能源等行业。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热力学、材料现代测试分析技术、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成形、材料专业实验、材料综合设计实验以及材料课程设计。本专业自第五学期起设立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两个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金属材料工程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熔炼与质量控制、金属材料精密成形、新型有色金属材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主要专业课程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显微分析结构、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设备等。

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

发展历史

江西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源自于建校伊始开办的轧钢专业,1971年改称金属压力加工专业,2001年建成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它是江西省“九五”至“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是江西省乃至全国高校中针对有色金属与钢铁材料深加工而开办的一个具有行业与地方特色的专业;办学以来,专业建设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平台,包括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平台10余个。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先后培养了40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目标

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有色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培养要求

Ø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Ø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Ø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Ø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Ø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文献,并具有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

Ø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不断拓展自身知识面和终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Ø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有效地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并初步具备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Ø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开展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Ø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概率统计、电工技术、材料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A)、金属塑性成形原理(D)、材料性能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塑性加工学(一)、金属塑性加工学(二)、金属熔炼与铸锭、有色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材料分析测试技术

专业选修课程

加工成型设备、摩擦与润滑、型管加工技术、特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B)、热工过程与设备、粉末冶金技术(A)、轧制工艺参数测试技术、塑料成型工艺与注塑模具设计、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材料无损检测、模具CAD/CAM技术(A)、表面处理技术、材料专业英语

集中实践课程

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专业特色

遵循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优势,以改革创新的眼光,瞄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专业发展的新领域,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充满发展前景和活力。

在充分考虑特色专业自身优势和江西省第一支柱产业——铜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重点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领先地位。

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导向,满足有色金属加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内有色金属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特色专业的竞争力和就业率,培养满足有色金属加工行业发展以及未来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相关专业(材料成型、材料物理)建设和发展,通过相关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的建设,促进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科建设

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有别于国内“985”、“211”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重点教授有色金属铜铝(管、棒、型、线、板带、箔材产品)加工新工艺、先进的加工方法和设备、新产品开发技术、产品质量控制过程、生产过程管理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专业课的不同特点,大多数课程在理论教学上采用教师启发式、学生探究式、现场研讨式和企业生产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解决理论上难以理解的设备原理和工艺过程,采取动画功能的教学课件(模具设计制作、产品成型过程等),同时辅以产品生产过程摄制片(铜板带轧制生产过程等),使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了有色金属铜铝产品生产过程、工艺特点、现代化生产设备性能及其控制方法,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所有专业课程均有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获批国家级“《塑料成型工艺及注塑模具设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塑料成型工艺及注射模具设计”双语教学课程项目验收合格;“注射模具设计”多媒体课件项目验收合格,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注塑模具设计”重点建设课程验收合格。“塑料模具设计”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师资队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有序、具有良好素质的学术队伍,现有20名教学科研人员,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井冈之星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组建了3个教学创新团队。

近年来,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获批国家级教学教改课题2项,省级教学教改课题7项,校级教学教改课题1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项,校级1项;教学基地建设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组建教学团队3个,1人获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获宝钢教育奖,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2人,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获批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金属材料工程是省级品牌专业、江西省重点学科、省级示范硕士点、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鹰潭铜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的重要支撑,是国内唯一的铜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内铜加工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学条件

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按立项计划拨出专款用于本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江西省“三五”人才培养配套资金、重点学科建设配套资金、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经费、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经费、引进高学历教师配套经费等)、实验室建设(学校拨款512万元建设材料工程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等)、课程建设(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经费、“模具设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等)、教材建设(资助编写特色教材“金属塑性成型设备”、“热工仪表”、“金属热处理”、“特种加工技术”、“异形管加工技术”等)、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资助编写“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原理”、“金属塑性加工工艺学”、“材料性能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锻冲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CAD/CAM技术”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达到50%以上。)等专项的建设,累计经费近千万元,保障了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的各项教学条件建设需求。

通过教学条件建设,目前拥有用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平台、材料组织结构性能检测研究平台、材料加工工程实验研究平台、有色金属铜、铝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中试研究平台的系列实验室,校外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20多个(中铝洛铜集团,中铝西南铝业集团、江西铜业公司、广州铜材厂、江西新余钢铁厂、中国海亮集团、赣州铝业等实习基地。),各类本专业教学的期刊杂志图书资料10多万册以及电子信息资料等,充分满足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深造与就业前景

Ø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或报考高校、科学院、国家部委的科研院所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继续深造。

Ø国内有色金属铜、铝、钨行业的国有大型企业中铝集团、中色集团、江西铜业集团、安徽铜陵集团、江钨集团、广州有色集团、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以及中国海亮集团、浙江宏磊集团、安徽精诚铜业、宁波兴业、宁波博威、宁波金田、河南金龙集团等著名上市公司。

Ø主要就业面向岗位: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科研开发、企业经营等岗位工作。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

专业代码:080401

专业概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于2020年,是在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和材料物理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专业以培养国家和江西新材料产业重大需求人才为导向,围绕江西省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能材料及其配套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逐步形成新材料方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

培养目标

以培养国家和江西新材料产业重大需求人才以及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文化,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材料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灵活运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从事材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工艺产品和相关设备的设计以及生产过程管理等工作,培养的人才具有“三实”特质,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学生毕业五年后在本专业领域能成长为公司的中层领导干部或技术骨干,或者最少35%以上在国内外知名学校、科研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认可。

学科建设与培养条件

本专业建设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硕士学位5人,高级职称占60%,博士占83%。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中组部)1人、赣鄱555人才1人、江西省动力电池材料首席专家1人。教师人才来源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院所

本专业拥有现代化教学实验平台2400 m2,设备台套数660余套,并有20多种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拥有江西省动力电池及其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钨与稀土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教育部离子型稀土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特色化教学和研究平台,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科研要求。

科研与教学成果

近五年来,教研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600余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合同金额达5000余万元。教研室已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其中,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多项专利已成功实现产业化,为江西省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教研室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近五年,教研室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接受训练学生达30余人,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此外,教研室还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卓越工程师计划1项,发表教学论文10篇。

就业前景

作为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产业已在国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近年来,为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和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并紧密围绕赣州市打造千亿元稀土产业,形成全国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全国知名的稀土发光材料和绿色光源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本专业不断加强在新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卓越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在以传统建筑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生态环保材料、稀土材料、电子陶瓷材料为代表的生产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从事生产管理、品质管理、技术开发、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专业名师

 

 

 

 

梁彤祥,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原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精细陶瓷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客座研究员,现任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能源环境材料,包括陶瓷微纳结构的合成、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新型碳素材料、金属表面纳米化和功能化、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计算等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自主研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项目经费总计达4000余万元。以第一、第二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00篇,主编“清洁能源材料导论”(哈工大出版社)、清洁能源材料与技术(哈工大出版社)、结构材料学(哈工大出版社);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钟盛文,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中组部)、江西省动力电池材料首席专家,现任江西省动力电池及其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多年来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重大项目、江西省教育厅落地计划产学研合作项目等省部级以上及军工项目10余项,完成多项横向科研课题,项目经费总额达2000余万元。以第一、第二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70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      电话:0797-8312422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Faculty of Materials Metallurgy and Chemistry